2017年7月3日,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負責人就上半年我國零售業發展介紹相關情況,指出今年上半年零售企業營業利潤同比增長7.6%,回暖態勢凸顯。在此整體回暖的大環境中,醫藥零售行業發展前景大好。
2017年7月3日,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負責人就上半年我國零售業發展介紹相關情況。該負責人指出,2017年上半年我國零售業發展呈現四個特點:
一是企業盈利能力增強。零售企業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7.6%和6.6%,較去年同期分別提高7.8和14.3個百分點,回暖態勢凸顯;
二是行業銷售增長提速。2300家典型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.1%,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.3個百分點;
三是實體業態普遍好轉。專賣店、專業店、超市、大型超市、百貨店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8.8%、5.7%、3.6%、3.4%、1.2%,增速同比分別加快9.0、5.1、2.7、2.6和1.1個百分點;
四是企業開店意愿增強。零售企業積極制訂開店計劃,同時兼顧老店改造,大力推行“實體+互聯網”融合發展模式。
而在當前我國居民收入穩定增長,零售業整體發展穩中向好的大環境下,醫藥零售的發展前景也是一片大好。
據6月14日,商務部發布的《2016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,2016年全國醫藥商品銷售總額18393億元,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長10.4%,增速較上年上升0.2個百分點,這是自2011年(23.0%)連續5 年下跌以來首次回升;其中,藥品零售市場3679億元,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長9.5%,增速同比上升0.9 個百分點。
批發百強市場占率提升至70.9%;零售藥店連鎖率已達到49.4%(2016年11 月)。在零售藥店銷售結構中,西藥、中藥和非藥品三分天下,西藥(包括生物制品)占46%,中藥(包括飲片)34.2%,非藥品銷售占19.8%。
《報告》認為,2016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總體呈現以下特點:藥品批發企業銷售增長放緩但集中度略有上升,藥品零售企業銷售有所回升且連鎖率持續提高,新型醫藥電商模式不斷涌現,醫藥物流運營效率及服務功能持續提升。
今年,公立醫院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階段,無論是藥占比限制還是藥品零差率,都對藥品銷售的醫院渠道帶來了巨大的遏制,這直接推動了醫藥零售渠道的發展。隨著醫院處方逐漸開放,醫保障礙被逐步破除,未來零售藥店將成為向患者提供藥品和藥學服務的主要渠道,醫藥分家趨勢已不可逆轉。
從市場層面看,我國慢病市場容量巨大,人口老齡化更是催生用藥需求的增加。同時,有關政策也明確了藥店在慢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——發揮社會藥店在基層的藥品供應保障作用,提高藥物的可及性。藥店在慢病防治領域大有可為。
在醫藥電商方面,據不完全統計,2016 年醫藥電商直報企業銷售總額達612 億元(+28.6%),其中B2B業務銷售額576億元(+29.7%),占醫藥電商銷售總額的94.2%;B2C業務銷售額36億元(+12.5%),占醫藥電商銷售總額的5.8%。
2017年初,國務院公布取消互聯網藥品交易資格B證、C證的審批。這意味著,合法的藥品流通企業都可自由開展互聯網藥品的B2B、B2C業務,醫藥電商發展也將迎來春天。
未來,醫藥實體零售與網絡電商將逐步從獨立、對抗向融合協作、優勢互補、實現共贏的發展方向。例如老百姓大藥房早已布局互聯網電商、阿里巴巴等籌建線下醫藥實體零售店鋪等。
根據阿里健康5月17日上午發布的年度業績報告,截至2017年3月31日止年度,阿里健康實現營業收入4.751億元,毛利1.872億元,同比增長739.4%和392.8%,公司醫藥電商業務收入達到3.788億元。阿里健康稱,醫藥電商業務已成為現階段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。
相信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和全球經濟逐步復蘇,各地積極落實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》,零售行業發展的整體宏觀經濟環境將繼續穩中向好。醫藥零售企業也將隨著新醫改、醫藥分家等政策推進,在消費者需求引領下,積極推進連鎖藥店布局與發展,發展多元化、全渠道經營,進一步降成本、提效率、優服務。